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1993年成為獨立建制的研究所,是以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為主的社會公益型國家級科研機構,科研實力雄厚,在國內外享有較高聲譽,是重要的地球科學和環境科學科研和人才培養基地。研究所的發展目標以地質學、地球化學、海洋科學、環境科學研究為先導,堅持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致力于推動有機地球化學、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學、環境科學、油氣與礦產資源等重點學科的發展,著力提升研究所的綜合創新能力,在“資源與固體地球科學”和“環境科學與工程”兩大領域開展基礎性、戰略性、前瞻性研究,解決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所面臨的資源和環境等重大科技問題。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地幔柱與化學地球動力學、高壓礦物學與礦物表界面物理化學、成礦規律與油氣成藏動力學、海洋地質與邊緣海演化、有機污染機理與生態效應、環境污染治理與防控技術等。
截止到2017年底,廣州地化所共有在職職工303人,其中科技人員172人、科技支撐人員83人。包括正高級專業技術人員63人、副高級專業技術人員91人。擁有中科院院士2名,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1人,廣東省杰出人才(原“南粵百杰”)入選者3名,“青年拔尖人才”2名,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7名,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7名,廣東省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3名。
研究所現有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有機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同位素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中科院邊緣海地質重點實驗室”和“中科院礦物學和成礦學重點實驗室”;以及2個廣東省重點實驗室:“廣東省資源環境利用與保護實驗室”、“廣東省礦物物理與礦物材料研究開發實驗室”;以及國家大型科學儀器中心—廣州質譜中心,并與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系聯合建立了“化學地球動力學聯合實驗室”,2007年中國科學院批準建立“中國科學院珠江三角洲環境污染與控制研究中心”,2012年與蘭卡斯特大學環境中心和城市環境所聯合組建了“國際環境研究與創新中心”。 實驗儀器設備較為先進,能供科研和教育使用。
建所以來,全所共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獎勵102項,其中主持或共同主持研究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5項、三等獎1項,中科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3項,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獲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0項。97年以來發表SCI論文4445篇,其中在《Nature》、《SCIENCE》和《PNAS》發表論文10篇;獲得發明專利授權134項,實用新型專利授權94項。
研究所與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泰國等20余個國家以及港、澳、臺地區的研究機構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研究所每年派出訪問和接待來訪超過300人次,目前有40多人次在全國和國際學術機構和國際學術雜志擔任職務。
我所已經形成了學科結構相對合理,研究機構與支撐平臺相對配套的科研結構與組織體系?,F有“地質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地質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兩個博士一級學科培養點,“地理學”、“海洋科學”兩個碩士一級學科培養點。設有地球化學、礦物學巖石學礦床學、構造地質學、環境科學、環境工程5個博士授權點;地球化學、礦物學巖石學礦床學、第四紀地質學、構造地質學、海洋地質、環境科學、環境工程、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人文地理學9個學術型碩士授權點;環境工程、地質工程2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
我所具有學科多、研究領域廣、高級研究人員比例大的特點。研究生的研究方向與我所的科研方向一致,即圍繞與國民經濟持續發展有關的資源、能源、生態、環境和災害等領域為自然與社會的協調發展開展科學研究工作,鼓勵邊緣學科和交叉學科的發展。研究所十分所重視人才引進與培養,不斷凝練科學目標,注重科研體制與管理機制創新,積極與國內外相關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建立友好合作關系,注重創造和諧科研氛圍;導師隊伍實力雄厚、科研經費充足,實驗設備先進,研究生住宿條件優越,為研究生提供了良好的成長成才環境。近年來,研究生畢業就業情況良好,大多數畢業生就業去向為科研機構、高等院校、事業單位、出國深造等。研究生在讀期間可以申請與課題研究有關的中短期出國及中外聯合培養研究生項目,以及申請中科學院院長獎學金和各類冠名獎學金等。助學金按國家標準發放,參加導師課題期間可申請研究助理崗位津貼,待遇優厚。目前我所擁有多棟研究生公寓,生活條件和科研、學習環境優越。
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座落于廣州市風景秀麗的科研、大學區內,屬廣州市生態環境區,環境幽雅,教育文化氣氛良好,熱忱歡迎優秀畢業生和科研人員踴躍報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