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曉飛、張干等-ES&T:南海和東北印度洋氣溶膠黑碳的來源及其對海洋黑碳循環的影響
氣溶膠黑碳(BC)是一種短周期氣候污染物,在極端氣候事件和海洋碳循環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長期以來,海洋氣溶膠BC來源的定量解析是一項技術挑戰。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博士后耿曉飛與張干研究員等,與澳大利亞James Cook大學Michael Bird教授等合作,運用基于催化加氫技術的雙碳同位素(δ13C-Δ14C)分析,定量分析了南海和東北印度洋氣溶膠黑碳的濃度和來源,討論了BC大氣沉降對海洋碳循環的影響。
研究發現,氣溶膠BC的濃度和δ13C-Δ14C均表現出顯著的空間異質性。根據δ13CBC-Δ14CBC的空間分布特征,本研究在南海和東北印度洋識別出氣溶膠BC的六個雙碳同位素?。▓D1),并將其命名為“靠近中國大陸的南海海域”、“南海偏遠海域”、“靠近東南亞的印度洋海域”、“印度洋偏遠海域”“馬六甲海峽”和“巽他海峽”。

圖1 南海和東北印度洋氣溶膠BC的雙碳同位素特征
基于同位素質量守恒模型,本研究發現化石燃料燃燒和生物質燃燒對南海和東北印度洋氣溶膠BC的貢獻分別為50.3±12.3%(28-82%)和49.7±12.3%(18-72%)。如圖2所示,馬六甲海峽(0.49 ± 0.02 μg C m-3)、南海北部(0.33 ± 0.16 μg C m-3)和孟加拉灣附近的印度洋海域(0.23 ± 0.16 μg C m-3)是化石源BC的高濃區。而只有馬六甲海峽(0.29 ± 0.01 μg C m-3)和孟加拉灣附近的印度洋海域(0.34 ± 0.22 μg C m-3)是生物質燃燒源BC的高濃區。研究結果表明中國和東南亞是化石源BC的主要陸地來源,而只有東南亞是生物質燃燒源BC的主要來源。

圖2 化石燃料燃燒和生物質燃燒對氣溶膠BC貢獻的空間分布特征
基于大量的δ13CBC-Δ14CBC數據,本研究利用貝葉斯模型對各同位素省的BC來源進行了更為細致的定量解析。結合航運BC排放模擬、金屬元素示蹤和氣團后向軌跡等綜合分析,本研究對BC來源進行了更為深入的討論。結果顯示,液體化石燃料燃燒和C3植物燃燒是本研究海域氣溶膠BC的主要來源(圖3)。其中,來自船舶排放和臨近陸地的液體化石燃料燃燒是同位素省“靠近中國大陸的南海海域”(53.5%)、“馬六甲海峽”(53.4%)和“印度洋偏遠海域”(40.7%)的氣溶膠BC的主導來源。C3植物燃燒是同位素省“靠近東南亞的印度洋海域”(55.8%)、“印度洋偏遠海域”(41.3%)和“南海偏遠海域”(40.0%)的主要來源。燃煤和C4植物燃燒對氣溶膠BC的貢獻相對較小,同樣表現現出了明顯的空間異質性。燃煤和C4植物燃燒對“巽他海峽”和“南海偏遠海域”氣溶膠BC的貢獻高于其它海域。

圖3 各雙碳同位素省氣溶膠BC的來源解析和氣團后向軌跡
溶解態BC(DBC)是溶解態有機質(DOM)的難降解組分,約占海洋DOM碳池(662 Pg)的2-6%。因此,DBC的收支是理解海洋碳循環的關鍵。河流輸送(18-26.5 Tg yr-1)曾被認為是海洋DBC的主要來源。然而,近期的研究發現河流δ13CDBC與海洋δ13CDBC相差約6‰,因此可能存在與海洋DBC碳同位素相似的其他重要來源。本研究發現海洋氣溶膠BC與海水DBC表現出相似的雙碳同位素特征(圖4),因此建議BC大氣沉降可能是海洋DBC的重要來源。盡管本研究中氣溶膠BC的δ13C-Δ14C測定基于催化加氫技術,而DBC的δ13C-Δ14C測定基于苯多羧酸法,但是這兩種方法測定δ13C-Δ14C表現出一定的可比性。

圖4 (a)氣溶膠BC、海水DBC和河水DBC的δ13C特征;(b)氣溶膠BC和海水DBC的Δ14C特征
本研究觀測到南海和東北印度洋氣溶膠BC的濃度和δ13C-Δ14C特征具有高度的空間異質性。孟加拉灣附件的印度洋海域、馬六甲海峽和南海北部是化石源BC的高濃區;其中,前兩個海域也是生物質燃燒源BC的高濃區。根據雙碳同位素的空間分布特征,本研究將氣溶膠BC劃分為6個同位素省,每個省都表現出不同的來源。此外,我們建議大氣BC沉降是表層海水DBC的潛在重要來源。
相關論文發表于ES&T,并入選當期副封面文章。
論文信息:Geng, X.(耿曉飛); Haig, J.; Lin, B.(林勃機); Tian, C.(田崇國); Zhu, S.(朱三元); Cheng, Z.(成志能); Yuan, Y.(袁宇鵬); Zhang, Y.(張艷); Liu, J.(劉俊懿); Zheng, M.(鄭玫); Li, J.(李軍); Zhong, G.(鐘廣財); Zhao, S.(趙時真); Bird, M. I.; Zhang, G.(張干), Provenance of Aerosol Black Carbon over Northeast Indian Ocean and South China Sea and Implications for Oceanic Black Carbon Cycling.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23. 57, 35, 13067–13078

論文入選當期ES&T副封面